2009年2月21日星期六

《經濟觀察報 》 樣本文一篇

若對《經濟觀察報 》有興趣的話,可看看這篇。
這是我買這分報紙時,首段我閱讀的新聞


中外運敦豪收購全一快遞 外資圍獵局面初成

2009年中國快遞業並購第一單即將達成,主角是全球最大物流企業德國DHL公司在華合資企業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簡稱“中外運敦豪”),以及國內領先的民營快遞企業全一快遞。

這是外資在國內民營快遞業陷入困境之際發起的最新一輪攻勢。此前,美國聯邦快遞在華連續大幅降價,荷蘭TNT集團則于2006年收購了中國最大的公路貨運企業黑龍江華宇物流有限公司。與此同時,已經壟斷了國際快遞業務的外資巨頭紛紛在中國設立樞紐並加密網點,與民營企業在國內快遞業務上展開直接交鋒。

夾縫中成長起來的民營快遞企業,在郵政系統持續多年的打壓剛剛減輕時,又被實力更強、更具野心的外資快遞集體圍獵。

新年快遞業第一單

去年9月,全一快遞總裁惠康德前往美國參觀了聯邦快遞的快件處理中心和UPS綜合物流中心,這兩大全球快遞巨頭的雄厚實力讓他感慨不已。他回國後鼓勵同事說,全一快遞要向世界最優秀的快遞企業看齊,不斷改進、不斷成長、不斷追趕,打造同樣強大的世界王牌企業。

事實上,自從2000年成立全一快遞以來,惠康德一直希望將這家總部位於上海的民營快遞企業發展成有影響力的國際化企業。為此,他通過直營股份和連鎖加盟相結合的方式擴張網絡,在全國建立了400多個營業網點,在美國、歐洲和韓國也設立了辦事機構;他在業內率先推出快件網站在線查詢服務,使用現代化的結算及客戶服務系統,這些意識和做法在民營快遞企業中並不多見。

不過現在來看,惠康德似乎打算放棄全一快遞堅持多年的獨立發展路線,轉而投身外資快遞中外運敦豪。後者由德國DHL公司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各注資50%于1986年成立,目前已成為中國國際快遞市場上份額最大的快遞企業。

知情人士透露,中外運敦豪已與全一快遞達成收購意向,計劃在2月底之前簽訂協議並在兩家公司內部正式宣佈。如果不出意外,這將是2009年中國快遞業並購第一單。

有消息稱,中外運敦豪計劃出資3億元控股全一快遞,但中外運敦豪一位內部人士2月11日告訴本報,收購工作目前仍在進行,尚未結束。而全一快遞總裁惠康德則否認了出讓控股權的說法,他告訴本報,全一快遞與中外運敦豪探討的僅是業務上的合作,不涉及股權轉讓。

惠康德稱,雙方的合作意向是,中外運無法開展的一些國內快遞業務,將交給全一快遞操作。他強調,雙方的合作方案尚未最終敲定。

按照中國目前的法律,外資快遞公司僅可以經營國際快遞業務,不能經營國內的快遞業務。在四大快遞巨頭中,除聯邦快遞通過2006年收購合作伙伴大田集團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資產而在部分城市擁有國內快遞業務資質外,美國UPS、中外運敦豪和荷蘭TNT集團均未獲准在華經營國內快遞業務。而與國內的民營快遞公司進行業務或股權合作,是突破這一禁區的捷徑。

目前,四大跨國快遞公司已壟斷了中國80%以上的國際快遞業務,開發容量巨大的中國國內快遞業務,是外資快遞巨頭不約而同的選擇。DHL快遞大中華區總裁許克威去年9月接受本報採訪時說,隨著中國國內市場走向成熟和規範,DHL準備擴大國內快遞業務的範圍,不過他當時沒有透露採用哪種模式拓展市場。

去年以來,市場上不斷傳出DHL及中外運敦豪在華尋找合作伙伴的消息,申通快遞、全一快遞等國內規模較大的民營快遞企業都曾成為傳聞中的收購對象。此外,DHL還曾與中外運集團就合資經營後者旗下主營國內快遞業務的子公司北京中外運速遞有限公司展開過討論,但至今沒有下文。

網絡、樞紐之爭

中外運敦豪看中的,是全一快遞擁有的國內快遞業務資質和網絡,尤其是其在全國主要城市開設的直營網點。

在全一快遞的網絡中,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大中城市的網點基本都是其直接投資開設的,華東、華南、華北三大營運中心也均是直營公司,而二、三線城市的很多網點採用的是較為鬆散的加盟模式。

知情人士稱,中外運敦豪有意收購的主要是全一快遞的直營網點,大部分加盟網點沒有列入收購範圍。收購完成後,全一快遞主要負責運營華東地區的同城和省際快遞業務。在其他地區,中外運敦豪可能選擇其他合作伙伴運營。

對快遞公司而言,完善的網絡至關重要,它決定著快遞公司服務的廣度和深度。而如果經營國內快遞業務,對網點數量和密度的要求更高。例如,中外運敦豪已在華東地區擁有近百個網點,不過對於同城快遞和省際快遞業務而言,這些網點仍顯得較為稀疏。而全一快遞擁有的直營網點,正好彌補了中外運敦豪的不足。

目前,中外運敦豪在中國國內已擁有400多個網點,覆蓋中國95%的人口和經濟中心。這些網點主要運營國際快遞業務,國內快遞業務較少,主要面向高端市場,僅作為其國際業務的配套和補充。

2007年,中外運敦豪營業收入53.81億元,淨利潤7.2億元,絕大部分來自國際快遞業務。

外資快遞公司自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建設網絡。與此同時,它們還在不謀而合地在中國建設樞紐中心,將國內網絡與洲際網絡連為一體。

2月6日,聯邦快遞設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的亞太轉運中心正式啓用,該中心取代了原設在菲律賓蘇比克灣的轉運中心,每周將有136架貨機進出這個新轉運中心,往返于聯邦快遞服務的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聯邦快遞還在杭州蕭山機場設立了國內快件轉運中心。

美國UPS在上海浦東機場新建的國際轉運中心于去年12月投入使用。德國DHL公司一方面將香港的中亞樞紐中心擴建,另一方面則決定投資1.75億美元,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建設北亞樞紐中心。該中心預計2010年建成使用,屆時將與中亞樞紐中心形成互補,覆蓋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和蒙古等國家。

郵政EMS一位高層認為,轉運中心是外資快遞巨頭的國際網絡進入中國的落腳點,也是它們進軍國內快遞市場的重要基地,體現了外資對國內市場極大的企圖。

圍擊民營快遞

一位跨國快遞公司的高層告訴本報,四大快遞公司對國內規模較大的民營快遞企業,如順豐速運、申通快遞、宅急送等,都進行過地毯式搜索,尋找收購股權或業務合作的機會。甚至在中外運敦豪洽購全一快遞的同時,美國UPS也在頻繁地與後者展開接觸。

去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增長放緩,民營快遞公司遭受成本上升和需求銳減的夾擊,大部分陷入虧損境地,部分中小企業已破產倒閉。2008年,中國最大的民營快遞企業順豐速遞虧損1億多元,這在其15年曆史上還是第一次。宅急送則因大規模擴張而虧損數千萬元,隨後因創始人陳平的離職而再度受挫。

民營快遞公司的艱難處境,為資金實力雄厚、可以承受戰略性虧損的外資快遞企業低成本擴張提供了機會。美國聯邦快遞通過連續大幅降價直接搶佔市場,其餘幾家則通過並購民營企業快速擴張。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湧現出大量的民營快遞企業,它們在市場和管制的夾縫中生存,成為國內快遞市場的主力軍。最近兩年,郵政系統對民營快遞的打壓有所鬆手,但後者旋即遭遇到外資的集體圍獵。

一位國內快遞公司的高層分析,在外資的集體攻擊之下,民營快遞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快遞行業的產業安全乃至國家的信息安全,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

最近兩年,民營快遞公司多次向向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呼籲,要求及時制止外資快遞物流企業的低價傾銷和違法違規行為,並出台扶持民族快遞企業的政策措施。

去年7月,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啓動了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針對聯邦快遞的大幅降價,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曾兩次召集國內快遞企業徵求意見,隨後展開了調研和分析,但至今沒有進一步的行動。

國家郵政局在與聯邦快遞多次“談話”無果後,于去年10月由天津和四川郵政管理部門對聯邦快遞的兩家分公司開出了罰單,不過其理由並不是“低價傾銷”,而是“違規寄遞國內信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