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通脹與國貨

看罷http://strikingkonggirls.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html,怒插港女中《動機》一文後撰文。

文章與港女完全無關。

內地通脹持續,實質數據無意思拿出來,因為有留意財經新聞者都知道,就算是草根市民,每天有去街市買菜買魚者亦清楚很多食品或副食品都脹了價。近期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供港活牛、豬的問題。

"One coin always has two sides"。通脹的負面影響不用多談,而且亦不是本文的重點。《動機》一文中包含了「中國出口貨的品質危機」本人回應其文亦有說過這個問題是危亦是機,機會就是中國廠商更重視自己的品牌。

筆者認為,除了以上所指的「品質危機」外,通脹是是推高中國產品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

相比歐、美、日本,中國的物價相對仍然較低。在出口上,中國仍然存在一定的優勢。本人認為,就算國貨無意傾銷,但工資、物價差異嚴重下,國貨仍然會面對「傾銷」的罪名。簡單點定義,傾銷是人為地壓低價錢來爭取更大的市場佔有,但國貨貨價原來就是這樣低,何來有意下壓呢??

不過,當持續通脹下,生產成本自然會提升。這個情況下,國產就面臨不斷加價的壓力,國貨原先的優勢亦會失去。

就以雞蛋為例。若中國雞蛋$.06一只,而美國蛋是$0.95一只,有很多理由會吸引人選購中國蛋。不過,若然中國雞蛋升價到$0.90,相信很多市民都會反之而選擇美國雞蛋。對很多人來說,單單是美國這個品牌已不只$0.05了。至少,大家較為不用擔心食品安全的問題。

電油也是一個好例子。相信有看免費電視,都有看過中石化sinopec 的廣告。他們花在media placement 的金額不少,但那廣告的製作卻很差,根本談不上是有質素的廣告。相比Shell, Caltex, Esso 等廣告,Sinopec 的簡直就是不知所謂,連想表達的訊息也讀不到出來。不過,我就看不到中石化的油價比其它油公司的低。若然不是油站在地利上的優勢,相信選擇用Sinopec 的車主一定不及其它油公司。在這個情況下,中國產品的競爭地又被比下去了。

其實有留意市況的話,很多低技術的工業也轉到東南亞如馬來西亞和越南生產。中國廣東省很多地區的生產成本都脹了很多,暫時出路不多, 一是再壓成本、二是再轉入內陸城市、三是提升技術及增值能力、四是品牌化。

再壓成本的能力不高,你壓我壓,你再節省$0.05,我再省$.0053,他再省 $0.0535,根本沒有意思。

轉入內陸。這個方法在短至中期還可以,但轉廠的成本不低,而當大量廠商再轉到更內陸,成本亦會提升。最後,入到內蒙古、新疆、西藏,故事亦就此結束。

提升技術。這點要投入更多的資本,而且所花的時間亦不少。不過,筆者所指的提升技術,不僅是與其它先進國家看齊,因為你跟其它國家看齊,但成本高了,他們亦會選擇在己方廠房生產。既然中國已是世界工廠,已有多年的生產經驗,那就要創新生產質素及技術,要別國求你幫他們生產。

最後一步,就是所講的「唔做廠佬做冷氣房佬」,那就是自家品牌。我就很希望中國有更多國際性的自家品牌,「生產」而優質「品牌」。不過,無論是本地廠佬或國內廠佬,對品牌的認知及處理仍然欠佳。這條路不好走,也不是一天建成。

其實我不認為中國要跟美、日一樣,只發展品牌。既然自家的生產技術已達至一定水平,自己製造又何妨。此外,只品牌亦沒有生產,對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亦會出現嚴重的失衡。沒有生產的國家,只有第三類工業,在經濟出現變化的時候,失業率亦會大幅增加。


其實國家已開始維護「中國」這個大品牌,而他們亦推出政策去提高國家整體的增值能力,清理門戶,協助有品質的廠商併購低增值加工廠戶等。

希望面對通脹,國內的廠商不但只考慮如何再減成本,而且更針對如何堤升增值力。

沒有留言: